BUS+ Redesign
APP
公車
大眾交通運輸
參賽背景
我與五位 UIUX 設計師組隊,參加由 AAPD (As A Product Deisgner) 主辦的設計挑戰賽,依照 Bus+ 企業的需求與限制,重新設計交通型 APP - Bus+,專注於優化產品體驗與介面設計。
最終結果,使用者收藏站牌的速度與產品滿意度皆有所提升,並在 21 組參賽組別中走入八強決賽,榮獲銀獎,此次提案也獲得業界資深評審的青睞。
專案背景
產品生命週期已進入成熟期。
Bus+ 是一款在 8 年前推出的大眾交通運輸 APP,整合全台公車交通資訊,同時內建捷運路線圖、Youbike 查詢等多項功能。
然而,現階段 Bus + 的產品生命週期已進入成熟期,用戶成長趨緩,若不採取行動,可能會逐漸失去市場吸引力。
How might we …
企業觀察到,部分使用者不知道 APP 內部就有捷運路線圖、Youbike 的功能,反而會切換不同產品來做轉乘調查
如何優化轉乘體驗,向使用者推廣 Bus+ 整合全台大眾運輸的特性?
Bus+ 使用族群 30 歲以下用戶佔 70 %,女性居多(為男性的 1.6 倍),且北部使用者大於其他地區
如何從現有族群擴展到其他年齡層族群?
北極星指標
企業從數據中發現,若使用者成功收藏公車站牌,留存率便會大幅提升。
Bus+ 的主要收益來源為廣告,當愈來愈多用戶成為 DAU(Daily Activated Users),便會提升廣告曝光並替企業帶來收益,因此我們將收藏站牌定義為北極星指標,作為後續專案的成效驗證,而如何提升收藏站牌的體驗流程,會是此次專案的主要關鍵。
企業團隊規模小
Bus+ 團隊
一位產品設計師
一位 iOS 及後端工程師
一位 Android 工程師
Bus+ 團隊現階段以維護產品品質為主,且由於企業團隊規模較小,為一位產品設計師、一位 iOS 兼後端工程師、一位 Android 工程師所組成,因此 Bus+ 企業希望透過此次提案,找到「商業價值相對高、程式開發成本低」的專案策略。
我的角色
UX Researcher
在 UXR 階段,我深入研究 Bus+ 收藏站牌的原始流程,以判斷主要的使用痛點,並負責部分訪談和易用性任務前後測,與其他五位設計師協作,運用親和圖歸納用戶的痛點與需求。
UI Designer
在 UI 設計方面,我負責定義設計系統,確保團隊的設計語言一致;並與其他設計師合作,共同繪製 UI 介面、製作 Prototype 來進行易用性後測。
Presentation
為了向評審呈現專案成果,我們協力製作出一份簡報,由於過去動態設計的背景,我也負責為簡報加入動態效果和 GIF 錄製,有效抓住評審注意力。
產品策略
銀髮族是否為適當目標族群?
在初期發想中,Stakeholder 曾提出將使用族群擴張到銀髮族的想法。
為了瞭解銀髮市場是否為適當的發掘機會,我們交叉分析交通部多項資料製作 STP,發現銀髮族離現有的使用族群很遙遠,使用習慣上也大相逕庭,貿然跳去銀髮市場也許言之過早;同時我們透過初步訪談,發現現有的產品體驗中就存在著許多痛點,若不優先處理,流失現有用戶將是更嚴重的損失。
穩扎穩打的專案策略
因此我們判斷,若能在現有使用族群裡站穩腳步,讓 Bus+ 逐步向上發展至 35歲 - 59歲的最大綠運輸人口,會比直接走入銀髮市場來得實際;考量比賽時間與企業開發成本,我們決定以優化現有體驗去進行研究與設計。
前期研究
訪談與易用性測試
在決定專案策略與目標族群後,我們立即進行訪談與易用性測試,我們訪談 8 位 18-35 歲以大眾運輸為主要交通方式的受訪者,且為了豐富資料的完整度,其中包含了 Bus+ 的使用者與非 Bus+ 的使用者,我們請兩個族群一起進行易用性前測,藉此瞭解使用者與非使用者在操作中遇到的障礙是否有交集。
在發想設計解法階段,我們節錄訪談內容,以便利貼歸納出具有共通需求的組合,使用親和圖 (Affinity Diagram) 結合 CJM 流程,整理受訪者在各個階段遇到的痛點與需求,並針對各項議題 Brainstorm 出相應解法。
使用者旅程地圖 CJM
然而時間有限,為了快速收斂想法並緊扣正題,我們再次回歸到使用情境,以人為本出發去檢視設計解法。
我們發現使用者能大致分為固定路線與不固定路線的使用族群,並在這兩種族群中尋找交集,藉此排定痛點優先級,以找出當下最首要的問題。
競品分析

Key Insights
使用者向我們表示 Bus+ 的介面風格有些過時,似乎停留在 2016 或 2017 年
Reasons
現今大眾美感意識逐漸普及,介面設計將影響使用者在選擇產品時的意願及忠誠度
Solutions
我們決定在延續原產品設計風格的前提下,改善整體產品的色占比、icon、設計系統,以簡潔化介面、提高易讀性、通用一致性為目標,創造出白底綠綴的品牌形象
Key Insights
資訊層級類似的交通工具四散各處,導致使用者未發現整合交通服務
收藏管理的區域過於隱密,使用者未發現此功能
天氣、附近站牌等資訊,經訪查發現使用率低
Reasons
首頁資訊混淆不清,無法有效傳遞產品核心價值
Solutions
我們將相同層級的交通工具統一移至首頁上半部,重新設計 icon 以提升辨識度;並將收藏管理大方呈現於首頁下半部,讓使用者一進到首頁即可查看與編輯
Key Insights
原本的流程中,收藏站牌的選項多在流程後期才出現,功能層級藏得太深並有多種途徑,導致大多數受測者不清楚此功能
Reasons
數據顯示,用戶是否收藏站牌和其是否成為 DAU 有直接關聯,將會影響廣告收益,是此專案重要的成效指標
Solutions
我們在使用者獲取資訊的第一個接觸點便提供收藏站牌的選項,同時可設定到站提醒,讓整體操作流程更直覺
Key Insights
跨縣市使用者表示,當轉乘路線較複雜時,重複查詢是一件麻煩的事
Reasons
房價、物價等經濟環境改變民眾上下班方式,政府也鼓勵民眾搭乘大眾運輸工具,跨縣市使用者勢必逐漸增加
Solutions
為因應複雜的轉乘情境,我們新增收藏行程功能,將完整路線收藏至首頁管理,方便未來查詢
專案成果
sec
我們再次找來 8 位受測者執行易用性任務後測,並透過主要的北極星指標,以驗證此專案是否成功優化。
量化數據
相較前測,使用者收藏站牌所花費的時間減少 71 秒,且半數受測者表示收藏流程更直覺且易於操作。
合併公車查詢和規劃路線搜尋欄,也讓使用者在查詢路線上所花費的時間減少。
質化結果
在質化資料上,受測者也給予許多正面回饋,不論 Bus+ 使用者或非使用者滿意度皆有所提升。
Bus+ 的下一步是什麼?
整合交通管理平台
針對產品未來發展,Bus+ 的 Stakeholder 向我們表示他們有個較遙遠的願景:建立更深度的資料回饋機制。
例如,政府端需要知道有哪些地區要開發新的路線或是設站、客運業者對於駕駛狀況和服務品質的掌握度,而一般使用者要如何實際回報現況給平台等等,期待建立起一套完整機制,讓大眾運輸的資料品質更即時更完整。
我們也以此推估出產品後續 5 年的終局想像,目前政府正在推行 2030 年全台公車電動化,e-BUS 能讓管理系統、車載狀況更容易被追蹤,也更有機會和第三方平台結合。
若是能將現有的產品體驗打好基礎,屆時 Bus+ 長期累積的 2C 用戶數據或許能成為與客運業者、政府端合作的有效利基,最終創造出 2B/ 2G 跨域合作的交通管理平台。